用PS3播放PC上影音資料的方式–建置PS3 media server

PS3 除了可以玩game 外, 也支援DLNA 連上家庭網路上的電腦資源,這邊提供幾種設定方式

1. Windows 7 : HomeGroup家庭網路群組分享

打開內建的家庭網路分享,即可透過Windows media player 12的DLNA連上PS3,詳細步驟如下

 

 

2. Windows XP : Windows media player 11 媒體分享

在Windows XP 並沒有家庭網路群組, 但可以直接透過windows media player 內建的媒體櫃共用的功能分享電腦上的資源

設定方式為

1. [工具] –>  [選項] -> [媒體櫃] –> [設定共用]

若要改變分享的資源 ,記得先到[監控資料夾] 去設定

image

2. [媒體共用]->[共用我的媒體至]-> 未知的裝置

image

[試用心得]

[優點]透過media player 的媒體櫃就可以管理分享媒體資源, 蠻方變的,PS3可以直接播放設定好的playlist, 找歌曲比較方便

[缺點]影音檔案除了wmv檔比較沒問題外, 其他格式如mp4 , avi , rm ..等幾乎都不行

3. TVersity

TVersity 有 免費版及Pro版 , 如果沒有要用iPod/iPhone/iPad 連接PC , 安裝免費版即可

http://tversity.com/

Tversity 除了提供給PS3/Xbox/Wii 連線用的 media server 外 , 還可以透過他直接存取Youtube / Hulu(台灣不能用)/Flickr /BBC iplayer 的資料, 也可以自行設定加入其他網路媒體

image

[試用心得]

[優點]

功能多元 , 可設定分享的資源多 , 檔案會依音樂 / 照片 / 影音 自動分配好群組 , 不用依Folder尋找資源

[缺點]

  • 不支援HD影音 , 有寫影音檔無法轉檔成功
  • 資源耗費較高, 第一次安裝,掃描資源就花了4-5個小時

4. PS3 media server

http://ps3mediaserver.blogspot.com/

image

完全免費的軟體,經測試影音播放的支援度最高且可以播放HD畫質的影片

[優點]

效率高,影音支援度最佳

[缺點]

以Folder 為主要分類方式,檔案分群分類方式較差

總結

看影片用 PS3 media server

看照片及像機影片 用 Tversity

聽音樂用 Windows media player

若對其他DLNA server有興趣 可以到這裡看比較

http://www.rbgrn.net/content/21-how-to-choose-dlna-media-server-windows-mac-os-x-or-linux

網站流量分析心得

經營網站常會遇到解讀流量的問題,流量分析如同探測針,在不知道到訪者是誰的狀況下,由到訪者留下的足跡去蒐集有用資訊,分析這些資料後,往往可以幫助網站做許多設計及經營上的改善,但不懂數據亂解讀,也容易造成反效果,因此不可不慎之,這裡就分享一下我觀察數字的方法。

以前經營網站,總要花了不少功夫去開發網站分析後台,現在有Google analyticsYahoo 站長工具可就方便許多,不過方便歸方便,看不懂數據無法真對數據訂策略也是徒勞無功,這邊我歸納出幾項指標 ,讓大家了解要如何使用這些數據

1. 基本流量分析指標

1.1  到訪人數 Unique Visitors

在設定的時間區間裡,以IP或cookie ID去判斷不重複的到訪次數,一般又可因時間設定區分為

    • 小時到訪人數 : 可以看出網站在一天24小時內,何時為尖峰及離峰時間,來評估網站維護及發佈Event的時間點
    • 日到訪人數 : 最常使用的指標,依每天的流量可以看出短期的成長趨勢,也可以知道在上了新功能或新Event後產生的流量變化,若流量有異常,例如過低可以是Server故障,過高可能是網站遭攻擊或是網站有成效相當好的Event出現,利用他還可以觀察假日與平日的流量差別, 網站管理者每天應該都要觀察他的變化。
    • 月到訪人數 : 可以看出網站在一年12個月內流量的變化,觀察是否逐月成長,或是會因寒暑假而或其他長假而產生流量變化 ,由月成長趨勢與日成長趨勢可以看出網站的未來,有些人還會加入季的概念來計算季到訪人數,來評估每一季的經營積效。
    • 年到訪人數 : 雖然不常用,但可以看出每年的成長力道,並可以知到是否達到年成長目標。

1.2. 到訪數 Visits

與到訪人數的概念相近,但不對IP過濾,以Session 為導向,一個session 30分鐘內的多個Page view行為視為一次到訪,因此人次通常會比人數高,而Page view數又會比到訪人次高,Page view > Visits >Unique Visitors ,由於這幾年,企業內部及學術單位、政府機關組織,連外IP大都改為統一連外IP,用IP去過濾反而會失準,有些人比較傾向用到訪數來做做分析基準。

在不考慮IP偵測失準的問題下,到訪數與到訪人數的關係解讀方式如下 ,高低為相對比較後的代表文字

 

Unique Visitors Visits 會員成長率 解讀
剛起步的網站
自High型網站
舊會員流失中
網站退燒中
正要起飛的網站
高回流高成長網站
高流量高知名度但回流率不高

1.3. 頁面平均瀏覽數 Pages/Visit

每個訪客平均觀看的網頁數,這個數字當然是越高越好,越高表示網站的價值高,但目前有許多網站用大量Flash及AJAX技術,Click數雖然沒變, 換頁的次數卻減少很多,因此會造成誤判,由於Page view在國際計算網路排名的平台裡算是重要指標,因此若要衝高網站排名,就必須想辦法增加訪客流覽的頁數卻又不會影響訪客使用的便利性。

[提高page view方法]

    • SEO : 包含URL優化、頁面優化、Sitemap檔建立、網站效能優化..等
    • 相關內容推薦 : 吸引訪客針對自己有興趣的內容一頁一頁看下去
    • UI優化 : 加強吸引力、易用性及導覽力

1.4. 頁面瀏覽數 Page views

所有到訪者閱覽的總網頁數,數字越高越好,通常是到訪數的倍數

1.5. 停留時間 Avg. Time on site

對大量使用Ajax及Flash技術的網站,停留時間的參考價值遠高於Page view,時間當然是越長越好,根據Alexa的統計Facebook的訪客停留時間長達32分鐘,Page view只有4.6,Yahoo訪客平均停留9.89分鐘,Page view卻有7.56。

1.6. 跳離率 Bounce rate

計算訪客到達一個頁面後立刻離開的比例,正常比例為10-30%為很好的網站,30-50%為中等,50%以上應該要加強頁面的上可以吸引用戶的內容及說明,或加強介面的易用及易讀性。

1.7. 首度造訪數 % New Visits

由於分析軟體無法得知新會員的數量,透過log分析卻能得知有多少訪客是首度拜訪,這數值與網站流量成正相關,但若太高,卻有可能代表舊訪客回流率低,但也可能代表網站有爆發性成長,在觀察時要配合流量成長率觀察之。

1.8. 到訪來源 Traffic source

通常分為搜尋引擎(Search engines)、網站本身(Direct Traffic)及外站(Referring sites ),這三個部分都可以依所佔比率做加強來增加流量

    • 針對搜尋引擎當然是做好SEO,而且可以對常用的搜尋關鍵字做內容的推薦及優化及設定關鍵字廣告的參考。
    • 直達網站本身的流量要靠自我行銷,有好記的網址及吸引人的內容,讓用戶主動連進網站。
    • 外站的部分可以多利用自身開放內嵌功能及增加轉貼至Facebook、Twitter……等有開放性API網站的功能,達到對外宣傳及連結的功能,對於導引流量排行前幾名的外站,可以考慮進一步的合作規劃。

 

 

2. 其他流量分析指標

2.1. 到訪者瀏覽器版本

在IE獨霸的時代,大部分的RD都用這個統計數字去說服老闆,只要專注在IE的相容性就好,但目前IE市佔率已降到5成,加上行動上網人口增加,網站經營者必須根據訪客瀏覽器的比例推出各種版本,如Xbox版、手機版、PC版…等,並針對各種瀏覽器做相容性測試。

當然也可由數據得知網站推出的各種版本的使用率為何

2.2. 其他訪客端資訊

大部分的資訊來自於Http header,如果要詳細資料可以參考Http header List,這邊列出3個

    • 到訪者螢幕設定 : ,最常見的應該是1024X768及1280X1024,網站管理者可以根據趨勢考慮更改網站的resolutions
    • 到訪者OS  : 根據Browser ID可以判斷出OS
    • 到訪者語系 : 根據Browser上的language設定,可以得知用戶語言的分佈比率

2.3.  關鍵字搜尋排行 Site search

由搜尋引擎搜尋關鍵字而進入網站的流量排行,建議再自行開發站內搜尋的關鍵字排行或利用GA的Site search功能,交互比對可得知站內外流行的關鍵字,可以針對這些文字做推薦或做網路關鍵字廣告的參考。

2.4. 熱門頁面排行 Top landing page

統計網站最常被觀看的頁面排行,並針對熱門頁面做效能優化及內容優化,也可以檢討冷門頁面功能,是否仍有加強空間

2.5. 外站轉入排行 Referring sites

根據外站導入的流量排行可以規劃與這些高貢獻網站洽談更緊密的合作

2.6. 到訪者國別

根據到訪者IP來判別國別,這部分我舉Plurk為例,Plurk雖然在美國發跡,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營運發現,前幾名的用戶國別居然是R.O.C台灣、菲律賓、印尼、香港、新加坡,所以只好將重心移到台灣,離開Twitter獨霸的美國市場,因此用戶國別其實是一個蠻重要的參考指標,包含比較local的廣告客戶,也會想知道網站會員的國別分部狀況,畢竟奇廣告並不需要給其他國家的用戶看到。

2.7. 到訪用戶分析

以Alexa為例,她會根據安裝Alexa toolbar用戶的基本資料來提供到訪者的資料分析,目前可以做到的有性別、年齡、有否小孩、教育程度及上網地點來分析,建議網站可以自行開發會員分析系統或使用CRM系統,對用戶行為做更深層的分析,由此數據可以規劃出比較適合自己用戶的行銷企劃出來。

2,8. 離開頁面排行 Top Exit Pages

根據到訪者最後離開的頁面排行,可以追蹤這些頁面是否隱藏Bug或有改進的地方。

2.9 網頁錯誤率

由此數據可追出常出錯的網頁,很遺憾Google analytics 及 Yahoo 站長工具都沒有此功能,只有server log 分析系統如 Awstas 可以抓到此數據。

2.10 頁面點擊分析 in-page analytics

分析整體頁面每個連結的點擊率,可以得知用戶習慣及黃金版位的所在地,並可依數據做介面優化。

 

3. 頻寬流量指標

除了流量分析平台的資料可以參考外,硬體監控的數據更是可以立刻掌握到訪的流量變化。這部分建議可以安裝MRTGCacti來監控,其相關指標如下,由頻寬流量變化,也可掌握網站流量變化.

3.1 inbound current / Average / Maximum

可以show出 Daily/Weekly/Monthly 的連入頻寬變化

3.2 outbound current / Average / Maximum

可以show出 Daily/Weekly/Monthly 的連外頻寬變化

 

4. 結論

蒐集資訊的目的在於有效的運用,以前為了有效掌握網站流量動向,都傾向使用多種統計系統交叉對照,因此會在內部建立Cacti及Awstas系統來觀察流量變化,另外會自行開發後台分析管理系統來做更進階的商業分析,也有安裝Google analytics在頁面上做比對,但GA經過這幾年的演進,已非常強大,現今版本已有商業目標(Goals)、Adword效益、訪客忠誠度(Visitor loyalty)..等商業應功能,在運用上更是其他平台無法取代,而且還是免費,相當推薦使用。

本文主要分享一些基本數據的觀察方式及相對應的決策方式,畢竟流量分析軟體就如同股市分析軟體一般,線圖人人會看,但理解不同做出的決策也會不同,每天研究數據的總是輸家多贏家少,還是要把基本面顧好,有好的營運方式及執行方針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門,共勉之。

1999年的Flash作品 Coolman銀河之旅

1999年,看到當兵時的好友淡煙及阿達都有不錯的flash 作品,趁過年用Flash4做了一個網站,強調Flash 與 DHTML和 Javascript間的應用,最近整理舊電腦找到SWF檔,放上來回味一下。

這應該不是Final的版本,當時C字樣是用Cool3D做成3D立體字,裡面還有些錯字,不過當時第一次看到的人都蠻驚訝這樣的多媒體網站效果。

http://sites.google.com/site/coolmanliu/cool.swf

漫談Flash 與 HTML5

戰火的緣由 

最近由於Apple iPhone/iPad/iPod 等熱賣產品始終不願意支援Flash, Jobs 甚至放話Flash是舊時代的產物, HTML5才是未來, 雖然Adobe CEO 努力的解釋正在持續改善Flash的效能,但Jobs 的回應是,請Adobe不要再糾纏.

Jobs 的觀點是:

First, there’s “Open”.   Flash player 是專有的player,不開放. 我想很多人不知道Device 商還需要付license fee給Adobe的

Second, there’s the “full web”. Jobs反擊Adobe說不支援Flash player就不能有完全的web體驗,他舉出大部分的影音網站,包括Youtube都有提供H.264的格式,而不能玩Flash game也不是問題, App store裡有5萬個game.

Third, there’s reliability, security and performance. 這是Flash player很難改善的問題,畢竟他是瀏覽器裡的plug-in

Fourth, there’s battery life. Flash 相當吃系統資源, 當然耗電

Fifth, there’s Touch. Flash player 沒有針對電容式Touch screen 作微調, touch的體驗不佳

Sixth,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Adobe 希望Apple app store的 developers 用Flash來開發Apple行動裝置程式,由Flash硬轉為iPhone app 雖然可用, 但卻會造成系統不穩,因此Apple會禁止使用Flash開發的App上架.

 

當然Adobe方面的回應是新的Flash player 10.1版將會在安全性及效能上有重大更新,播放影片以可使用硬體加速解碼,但Apple方不願意等待,雙方合作可謂破局, Adobe只好轉向全力與Android與Microsoft平台合作.

 

Flash 的演進

剛接觸Flash 是在Flash2.0 大約1998年的時候,當時想在web上做game,有考慮使用較普遍的Java applet,但java applet 相當不穩定且沒有Macromedia Flash這樣好用的開發工具, 於是開始鑽研Flash,這幾12年間Flash不斷演進, 因此也多了Flash動畫師與Flash程式設計師這2種職務,雖然Flash 的 開發工具及功能持續演進但安全性及效能的罩門卻始終沒有大幅的改善,對於Flash 我當時的原則是

1. 能用DHTML 就不用Flash

2. Flash 裡的圖片一定要向量化,圖片盡量重複使用,一些移動及變形都要用程式優化

3. 需要被搜尋的內容絕不作成Flash

4. Flash 可以被反組譯,重要的帳號密碼都不能包在裡面

主要就是安全性及效能和SEO的考量,因此Flash 被定位在製作

1. 動畫

2. 動態Banner廣告

3. 簡易的Game

4. 影音光碟

5. 需特效的GUI

 

一直以來只要播放影片就只用embed media player的方式播放wma/wmv/mp3 等格式, 想不到Marcomedia 在推出Flv格式後,竟改變了網路影音由Microsoft wmv 、Apple quicktime 及 Real rm 格式獨占的局面

記得當時公司內的工程師建議Vlog使用FLV格式時,大家也是質疑他的效能及品質, 畢竟Vlog不是PPV的VOD服務,但若定位在互動性及娛樂性上, 其實FLV有絕對優勢, 相較於使用media player 他的優勢為

1. 可以自訂Player的 GUI

2. 可以在影片上加layer,因此隨時插上廣告及文字都沒問題

3. 可以存取webcam 直接錄製

4. 互動性佳, 可以在影片上做相關影片推薦、評分..等功能

而且Abobe在Flash player 9.0 r115後推出了新的f4v格式, 使用H.264編碼,也可支援標準h.264格式、HD畫質,並終於推出adobe media encoder cs4影片編碼工具, 比起flv的on2 vp6 及h.263編碼品質又好了許多.

這幾年也不乏有挑戰者來挑戰Flash的地位,如Microsoft的Silverlight,但都還看不到威脅性,個人觀察其原因為

1. 好用又完整的開發工具

Photoshop + Dreamweaver + Flash professional + illustrator  這樣的開發工具群目前沒有對手

2. 跨平台跨瀏覽器

adobe 在跨平台上的努力值得誇讚, Silverlight這部份有點薄弱

3. 廣大的3rd party 與 Developer forum

隨便找也一堆sample code, 不會寫程式的設計師也可以輕易copy到一些特效程式

http://www.flashcomponents.net/

http://www.flashkit.com/

http://www.freedownloadscenter.com/ 

Adobe 更把Flash 由網站推到桌面程式, 推出 Flash AIR /Flash Flex 架構及 Flash builder / Flash platform 開發工具,想讓Flash 變成擁有酷炫外表的Application,當這個方向,延伸到iPhone/iPad/iPod 上時,卻踢到了鐵板.

 

 

HTML5 VS Flash

 

Apple 以 Flash 耗電、耗用硬體(CPU)資源、不穩定、不安全..等理由, 在App store裡禁用Flash開發,這點美國政府已在調查其公正性, 而我們也來看看受Jobs推崇的Open standard HTML5 有何過人之處.

  • 這是HTML5 的spec

http://www.w3.org/TR/html5/

 

  • HTML tags 一覽表,新增了不少常用但HTML4.0沒有定義的tags、Event 及 Attribute

http://www.w3schools.com/html5/html5_reference.asp

 

  • 這個網站還展示了9 個讓人驚奇的HTML5的範例
    • 最讓人驚奇的是Guacamole,在不裝任何plug-in下,在瀏覽器上做出VNC的client

 

個人覺得比較實用的是postmessage 到 iFrmae ,並用eventListener 收訊息

Localstorage 與 SessionStorage 可以減輕server的負擔,也可應用在離線瀏覽

Drag & Drop 蠻好用的,新的input type 如 range 、 date、url、email 很不錯,繪圖能力也增強不少,還有針對3D優化

 

除此之外, 還有針對Ajax的解決方案 websockets API

可以背景執行javascript的 web worker 

 

以下還有一些相關的示範網站

http://html5tutorial.net/

http://www.youtube.com/html5

http://html5demos.com/

http://mugtug.com/sketchpad/

本來只有Google、 Apple與Firefox支持的HTML5,日前Microsoft 也宣佈要開始支援,看來把Flash一些補足Browser所不能的功能包進新一代的瀏覽器已經是趨勢,Adobe的確要思考怎樣去支援Html5,及釐清自己的定位,一直以來HTML與Flash 是魚幫水 水幫魚的關係,彼此都有進步空間,比較確定的是Adobe應該還是可以開發出全世界最好用的Html5開發工具,但Flash player會不會慢慢消失就要看各瀏覽器大廠的決心了

Adobe 對HTML5 取代Flash的看法 :  Adobe:HTML5不會終結Flash ; Adobe:『打不贏,就加入他吧!』

 

這邊有篇日本野州先生的比較文章, 說明了Flash 目前的優勢

http://clockmaker.jp/blog/2010/02/flash-vs-html5/

我的歸納如下:

1. video : HTML5 的video codec 各家瀏覽器支援並沒有統一,Flash 影片沒有此問題,而且flv/f4v 還有字幕同步及文字註解功能

2.直排文字 : 直有亞洲地區才有的直排文格式,可以在Flash 上呈現, HTML5沒有規範。

3.動畫製作 :  Flash 的動畫製作有納入時間軸概念及漸變功能 , HTML5 沒有

4. 3D : 多種3D模型可以匯入Flash內做動畫 ,如 Papervision3D 、Swift3D、 3dMax、Maya…等。

5. 錄音錄影拍照 :  除了透過webcam 錄影 錄音,還可以將Flash mix過的音樂錄起來,也可以caputure Flash screen 成一張照片

6. AR 擴增實境:運用webcam讀取的技術,有許多AR都運用Flash 當其Player,也有些toolkit 可以用,如FLARtoolkit

 

 

個人對Adobe flash 還是頗有信心,HTML5的互動性及普及性要趕上Flash 還有一段距離 , 而且如果你寫過腳本做Flash動畫,就會知道Flash有多好用了,況且有Microsoft 、Google 及 Apple 這3個死對頭一起推動的規格,最後應該會各走各路吧,我們就靜看其發展。

但Adobe 不再痛定思痛,好好改進自己的致命傷,其被取代的危機只會越來越大。

 

最近越來越多人出來打落水狗

Smartbook 在哪裡?ARM:「一切都是 Flash 和 tablet 的錯!」

Opera 也在 Flash 大戰中參一腳

 

是啦!在PC上已經跑不太動的Flash,怎麼在行動裝置上跑呀,Adobe趕緊加油吧,要不然大家只好定新規格把你換掉了

 

結論

很明顯Flash 不像Jobs所說是要被淘汰的舊技術,只能說以他目前的效能實在不適合在資源相當有限的行動裝置上執行,Apple 為了讓用戶使用上更流暢,甚至還放棄了多工,怎會容許吃資源的怪物在他的OS上跑,這是Apple堅持的地方,但HTML5和Flash看來還會並存合作好一陣子,說誰取代誰,有點言之過早。

軟體開發版本釋放流程

1. Pre-alpha : 試作中的版本,通常是只有完成重要功能 , 由於大部分的細部功能未完成,一般還不會release給QA部門做測試。

2. Alpha : 給開發人員以外的QA部門測試用,功能尚未完善,但已可滿足一般需求,有點像遊戲的封閉測試,此時根據初步的Spec所開發的功能大都已完成,有些公司會邀請一些客戶或合作夥伴參與測試,這階段通常會先用白箱測試,會設定測試的目標。

3. Beta : 對外開放測試的版本,通常還是會針對測試結果更改Spec或增加Feature,但功能大都已完成,目前大部分的web2.0網站都標榜為beta版本,來顯示其持續改善的決心,此階段的通常會用黑箱/灰箱測試。

4. RC (Release candidate) : 重大bug皆已清除的版本,通常已接近產品化版本,Feature已不再增加或更動。

5. GM(Golden Master) : 正式版本,即最後一版的RC版本。

6. RTM (release to manufacturing) : 出貨壓片的版本,Micorsoft給一般PC製造商的版本就叫RTM.

7. RTW (release to Web) : 線上發佈的正式版本。

Software release stages

 

參考來源 : Wiki

免費導航軟體時代即將來臨?

  最近在研究導航軟體系統,發現目前市場已進入紅海時期,嚴然是個新的殺戮戰場,其中三大廠(Garmin Tomtom Mio)似乎都在做購併來鞏固市場,目前圖資公司、TSP(Telematics Services Provider)都是被供併的對象,除了導航專用的圖資,Web map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打算讓web上搜尋或看到的景點,可以直接傳到PND上導航,因此PND也開始加入了上網功能,目前一些旗艦機種,就像是一個擁有7吋螢幕的Smart phone,目前最大的差別看來就式螢幕和操作介面了,當然不少smartphone公司也跳入了這塊市場,如HTC、 Asus。
  整個市場目前的營運方式都是靠賣導航軟體或PND機賺錢,靠提供TSP的資訊賺月費,這是一般製造商都會做的事,會製造後再來就是做差異化,因此有些廠牌強調導航的準確度,有些強調多媒體功能,有些就走低價路線,但如果號稱要搜尋整個宇宙的Google要切入市場他會怎麼做? 一向走免費路線的他們,相信就是在GPhone上,免費提供導航系統,除了可以搜尋景點、地圖導航外,也可結合社交、blog、Youtube影片功能,當然免費的代價就是,用這免費的導航軟體去到哪都會看到一些當地的廣告,這一招讓Google佔了Yahoo不少便宜,不知能否用同一招進入市場,大家拭目以待。
  目前Google以在手機版Google map 加入My location功能,目前即使手機沒有GPS,有可以用基地台三角定位的方式,推測出手機的位置,當然這位置會比較不準,不過網路上只要冠上beta and free , user的抱怨就少了許多,以後若大家都把自己的location上傳到社交網站,每天看看朋友在哪鬼混也不賴,當然隱私也會是個重要議題,下回討論。
 

Web 程式開發之 MVC 架構心得分享

從1994年 internet 開使風行 , 網站的開發經過了不少演化過程 , 從最早的純HTML -> CGI , javascript , java applet -> PHP/FI -> ASP -> JSP -> ASP.net , Java 6 ,PHP5 , 這段期間IT人不斷的學習新版本語言,嘗試新的架構,而軟體領域也被區分成web-baesd與Desktop application 2大陣營 , web-based application 通常透過Web browser 啟動 , 可以提供給多人同時使用  , 有著版本更新容易 , 不用擔心使用者硬體環境的優勢 , 但也有著執行效能不佳 , 無法有Desktop程式那麼多powerful 及底層的運算的問題 ,  在軟體開發流程上 , 散亂的web-based程式 , 總是把UI(HTML + CSS  + javascript)與Server side script (ASP PHP JSP)混在一起開發 , 因此常出現Art designer 與 UI designer 和 programmer 共同存取修改同一個檔案造成衝突 , 並加深了溝通的Cost ,  因此大家又開始推廣MVC的架構 , 想讓系統擺脫HTTP導向的開發模式 , 轉向較佳的軟體工程架構,以下是MVC的示意圖

MVC-Applied-Servlet

簡單的說

View : 就是Html 或 JSP檔  , 要呈現給user的結果頁 .

Model : 就是 java bean  , 通常直接存取資料庫

Control : 決定view 的action 要取用那一個Model 

這樣的架構其實在ASP當紅時期也有玩過 , 但當時會把大量的html 包在 DCOM(Model)裡 , Control 可以用ISAPI來實現 , 而View就是ASP或HTML , 但對中小型網站及小團隊這樣的架構反而讓開發及維護變複雜 , 並讓新進人員無法很快上手, 或許對大型的系統 , 如開發企業應用軟體、ERP、金融系統…..等需要穩定及嚴謹的架構應該比較適合.

但MVC的擁護者當然不會輕言放棄,最近在JAVA平台最常被使用的首推Stutus framework了 , 目前已經演進到2.0 ,似乎有越來越受歡迎的趨勢,其架構如下 :

mvc2_struts

before_after

其特色為:

1.在View 用Tag libary 取代傳統的JSP語法 , 讓前端的code更為乾淨簡潔

2.提共多種Control可以實做 , 僅需將結果集或資料填入View , 讓View去處理呈現的部分即可, 可針對純邏輯層寫Action 或 針對前端表單寫ActionForm , 另外還有ActionForward , ActiomMaping

image1

由此圖可看出Struts 不碰Model端 ,為極輕量的framework , 背後有Apache 組織的支持 , 目前加入全球化及AJAX的支援, 相信會越來越普及。

  最近Microsoft 陣營也不甘示弱 , 在ASP.Net 3.5 Extensions 開始支援MVC架構, 結合VS .Net 2005 看起來蠻容易上手的,並可直接做test.

TddDI-Project-Tree_3

看來MVC又變成Web programmer 一定要了解的架構 , 但有點值得玩味的 , 這波Web2.0 的網站有多少網站用到這樣的架構, 相信大多數靠創意為生的web2.0網站一開始決不會用此架構來開發,因為該類型網站的架構及功能一直處於變動演進的狀態, 前後端都有變動的需求,很難一開始就拆解得很好,對於這類長期在beta version的網站 , 應該是在功能及流量趨於穩定成長且開發人員增加到一定數量時再考慮改版導入,我最擔心的是IT人的自負通常會認為完美的架構可以解決一切,而花大把的時間投入開發及鑽研技術,這樣容易痛失市場的先機,說句難聽的, 你的code多爛用戶看不到 , 不友善的界面和流程 , 不好用的功能才會讓用戶退卻,技術架構 、介面流程、 開發效率 一定要取的均衡才能面對這快速變動的市場 。

資料參考來源

http://www.jcorporate.com/expresso/doc/edg/edg_WhatIsMVC.html

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java/j-struts/

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websphere/techjournal/0302_fung/fung.html

http://haacked.com/archive/2007/12/07/tdd-and-dependency-injection-with-asp.net-mvc.aspx

微軟 Apple 與 Google 現階段網路應用發展策略

Microsoft Windows Live Apple dot Mac 有意將web service desktop application 做結合 , 將戰場拉回桌面

Google 除了持續開發不限OSonline service , 也開始提供好用的免費桌面程式 ,雙方由不同起點到目前已形成交叉,

相信下一戰的勝負又是另一個世代的開始 ,

在重量級的Web 2.0 網站相繼被併購後 , 同類型網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 當然有不少創意在裡面 , 確難見爆發性成長,

目前仍是大者衡大的局面,接下來的發展很有可能由web轉進到Web+Ap的整合應用,就是web2.0發展極致後的融合,大家拭目以待吧!!

 

Dot Mac

Windows live

Google

Gallery

Web gallery

Live gallery

picasa

Online Hard disk

10G , iDisk

Live  SkyDrive 500M

Social network

Mac groups

Live.com

orKut , Youtube

Remote control

Back to my MAC

Windows remote desktop

Hosting

10G MB,100GB of monthly data transfer

Live space , soapbox

Youtube , blogger ,

picasa

Sync

Sync

Vista sync center

backup

Can upload to iDisk

Vista Windows Backup and Restore Center

communication

IMAP mail

iChat

Messenger , hotmail

Google talk

Gmail

Remote Access

Windows home server

Windows live 整合上線 , 微軟這次玩真的?!

你若常用Microsoft 所提供的"跛腳"服務 , 會發現最近架構變整齊了,商標也統一了,目的也明顯了
1. www.live.com 是個人的portal 頁 ,提供與igoogle相同的服務,搜尋引擎則搭載live search ,雖然還不及Google 準確,但介面已有顯著的Google化.
 
2.新增http://www.windowslive.com/ windows live 整合頁面 , 透過這個頁面,我們可以看到服務名稱有很整齊的改變
   hotmail  ->windows  live hotmail
   passport -> windows live ID
   MSN messenger -> windows live messenger
   所有個人的服務都以windows live為開頭,取代原來的MSN商標
  當然Microsoft 這次不是只有整合名稱,許多服務都有了新版本陸續推出,目前最受矚目的有
2.1. Windows Live photo galerry : 類似Google的picasa 相片管理軟體,可以把圖片和影像上傳到live space , flickr ,soapbox.
2.2. Windows Live writer :  blog文章離線編輯軟體,可以把blog文章在local端編輯完後再上傳到live space 或一些free的blog平台。
2.3. Windows Live mail : hotmail的AP版
2.4  Windows Live OneCare : 兒童瀏覽網頁保護服務
提供這些免費的軟體及服務有點要鞏固OS市場,反攻google的味道
 
3.有趣的是 , Google 有個 google labs , Microsoft 也提供了dev專區http://dev.live.com/ , 並開放了所有服務的SDK提供開發人員使用
這裡有demo的source code http://dev.live.com/quickapps/
有一脫拉庫的SDK可以運用,相信對web2.0走向的網站有蠻大的幫助。
 
Microsoft這次大費周章的重整網路服務,擺明衝著Google而來,其優勢在服務與OS , Messenger, Application ,Browser間的整合 ,看來又要把戰場拉回PC的桌面,而不讓Google用web化的策略拖著走,很高興看到Microsoft有了警惕之心,我的選擇會是哪裡好用哪裡走。
 
 

酷玩意 Panasonic DMC-LX2 入手測試

因為原來的SONY T1故障 , 加上夜拍及防手震功能差, 已很少使用 ,於前2周買了這台市場缺貨的LX2
由於光華商場及網路都缺貨,跑到Best電器問到就立刻買了
 
Panasonic DMC-LX2  特色 :
超薄型設計搭配獨家28mm超廣角LEICA鏡頭
超進化MEGA O.I.S.光學防手震及高感光(ISO3200)雙防震模式
動態影像4:3格式:640×480/320×240像素,30fps,10fps
動態影像16:9格式:1280×720像素,15fps,848×480像素,30fps,10fps
相片最大解析度高達4224 x 2376,提供您絕佳細緻的影像表現,再加上超廣角28mm鏡頭
 
本來考慮另一台Canon G7 , 但體積實在太大,沒有RAW及28mm廣角,最後還是選了LX2
前幾天利用元旦放假去淡水試一下夜拍能力,整體還不錯,用自動模式就可矣解決大部分的問題,如背光、光線不足、紅眼..等,
但在光線不足的地方,會有一些水墨感的畫質產生,之前有些網友也有類似的問題在討論,應該是Venus Engine III LSI影像處理器在處理影像上的特性,會將顆粒做塗抹使其圓滑。
 
LX2可以手動調整的功能頗多,有一個小滑桿可以手動對焦,可以設定光圈先決或快門先決,可以選擇 3:2 4:3 16:9模式,可以滿足一些想拍出專業感覺得玩家。